首页|研究所简介|学术队伍|科研成果|交流活动|仪器设备|学生培养|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
 学术前沿 
 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正文
 
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运行管理办法
2015-06-23 15:30   审核人:

(试 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河南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的总体要求,为促进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协同创新中心)的运行管理,扎实推动协同创新中心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协同创新中心是由政府引导推动、高等学校牵头组建、国际国内创新力量参与,坚持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重大科技三位一体统筹发展,特色鲜明、形式多样、运转高效的协同创新体,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相对独立运行体。 

第三条建设协同创新中心,要紧密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大科技需求,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人才、资源的优势,按照“河南需求、国内一流”的要求,以体制改革和平台构建为重点,以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服务能力的显著提升为目标,通过政策和资金引导,着力推进高等学校与其它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第四条协同创新中心的主要任务是: 

(一)根据我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大科技需求,面向行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国计民生和社会发展、学科前沿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构建体现协同创新特点的平台与模式,建立适应协同创新要求的机制与体制,显著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服务能力。 

(二)坚持“符合需求、高度聚集、开放共享、运行高效”的原则,以高等学校为实施主体,广泛联合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有效集聚优势资源,有效开展协同创新,建成面向行业、服务需求、特色鲜明、相互补充、形式多样的协同创新模式。 

(三)围绕协同创新,建立政府推动、政策引导的要素聚集机制;合同约束、利益共享的协同管理机制;面向中心、打通使用的资源配置机制;师资共享、协同培养的人才培养机制;优劳优酬、注重绩效的人才和科研评价机制。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充分释放人才、学科、科研等方面的活力,切实提升高校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四)发挥我省高校学科、人才、资源的优势,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积极承担一批重大科技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成为具有国内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高水平人才持续涌现的培养基地和学科建设上水平的主要阵地。 

第五条协同创新中心按照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创新引领的原则,坚持“唯一性、协同性、整体性、先进性、开放性、竞争性”的标准和不断优化、持续支持、滚动发展的竞争激励机制,使协同创新中心布局和建设充满活力,在动态管理中保持先进性。 

第二章管理机构及其职责 

第六条协同创新中心坚持统筹、委托与自主管理相结合的模式。成立由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等部门参加的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省教育厅,以下简称“省中心管理办公室”),统筹管理协同创新中心的运行。各高校受省委托管理牵头组建的协同创新中心。各协同创新中心依据章程实行自主管理。 

相关管理机构的具体职责: 

(一)省中心管理办公室主要职责: 

1.落实省高校协同创新计划领导小组确定的顶层设计、宏观布局、统筹协调、经费投入等重大事项决策; 

2.受理并组织协同创新中心的申请、论证和立项; 

3.负责制定协同创新中心的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组织协同创新中心的检查、监督、评估和验收; 

4.负责办理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和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等机构人员的备案工作。 

(二)牵头高等学校是协同创新体的依托单位,主要职责是: 

1.负责协同创新体的培育、组织和推荐工作; 

2.指导协同创新中心成立后的运行管理,成立由学校主要领导负责、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委员会,协调并解决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落实政策、资金及其他配套条件; 

3.指导协同创新中心成立中心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和专家咨询委员会等; 

4.根据中心建议,负责向省中心管理办公室报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配合省中心管理办公室做好协同创新中心的验收与评估工作; 

5.协调与各参与单位之间的合作等有关事宜。 

第三章运行与管理 

第七条协同创新中心采取相对独立的管理体制,制定的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和配套的内部制度等,报送省中心管理办公室和依托牵头高校备案。 

第八条协同创新中心应加强体制创新和运行机制创新,实行主任负责制,同时建立健全中心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和专家咨询委员会等机构,中心内部要建立综合保障、技术研发、市场开发和设备管理等部门,保证中心运行通畅。 

第九条中心理事会的组成及主要职责: 

1.中心理事会由牵头和参与单位代表共同组成,其中:理事长1名,副理事长和理事若干名。 

2.负责制订和完善中心管理章程,处理中心建设和运行等重大决策问题,协调与各方面的关系; 

3.负责聘任和考核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副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 

第十条中心学术委员会的组成及主要职责: 

1.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应是国内同学科领域的著名学者,原则上年龄不超过65周岁且身体健康,应注意吸收中青年学者;其组成人员不少于9人(须为单数),牵头高校学者不应超过三分之一;其组成人员名单报送省中心管理办公室备案。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不得兼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2.中心学术委员每届任期4年,每届更换人数不得少于三分之一,每年至少举行一次全体会议,成员的产生办法以及换届、增补、民主表决程序及主任人选等事项,应在章程中作出明确规定。 

3.负责审议中心研究方向及中长期发展规划;参与重大项目和其他开放研究课题的评审并提出资助建议;参与重大成果的评审鉴定工作;对重大课题经费的使用提出建议并监督;协调并处理协同创新项目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学术性争议问题。 

第十一条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由中心理事会聘任。双方须签订责任、权利、利益明确且具有法律效力的定期聘任合同,明确规定受聘人的目标责任、管理权限、生活待遇、奖惩措施和政绩考核标准等。受聘者一般不超过65周岁,任期4年,连聘连任不超过2届。对任职期间连续出国或病(事)假3个月以上的主任应及时调整。解聘或调整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应报送省中心管理办公室备案。 

第十二条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的主要职责: 

1.全面负责中心的管理与运行,落实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目标;实施协同创新中心委员会确定的发展规划;制定内部管理体制、管理制度并负责落实。 

2.负责聘任副主任及以下专兼职研究人员及行政等相关工作人员。 

3.负责筹集和批准使用经费。 

4.负责向中心理事会和管理机构汇报工作。 

第十三条协同创新中心实行全面开放的人员管理制度。 

1.中心专兼职人员均须打破终身制,由主任按要求聘任,签订责任、权利、利益明确且具有法律效力的定期聘任合同。聘任合同应明确规定专兼职研究人员在受聘期间:⑴聘任岗位;⑵目标任务;⑶聘任时间、聘任方式(专职或兼职);⑷受聘期间享受的待遇(含福利待遇);⑸办公室、设备使用及其他保障条件;⑹研究成果权属和考核标准;⑺奖惩措施等等。 

专兼职研究人员进驻协同创新中心从事项目研究的工作时间:校内专职人员每年不少于6个月,校外专职人员每年不少于3个月;校内外兼职研究人员包括境外访问学者每年不少于1个月。受聘的专兼职研究人员所在单位应提供同意其进中心研究的有效证明。 

2.为保证协同创新中心的稳定性和开放性,驻中心研究的校内专职人员一般不应少于7人,校外专兼职人员(即客座研究人员)不应低于校内专职研究人员数的三分之一。还要注意吸收学有所成的出国留学、进修人员回国参加研究工作。 

3.为保证专兼职研究人员驻中心研究制度的落实,中心应建立相应的学术休假制度。 

第十四条牵头高校应将协同创新中心作为独立的研发机构同意其申报省级及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协同创新中心申报的项目应统筹基地、人才和资源情况,紧密结合社会和企业需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第十五条协同创新中心应定期向中心理事会和省中心管理办公室报告建设进展及运行情况,每年7月5日和第二年1月5日前,报送半年和年度工作总结、年度工作计划和有关调查统计报表等材料。省检查专项工作时,应如实提交相应资料。 

第四章 经费管理 

第十六条省拨专项经费(以下简称“专项经费”)主要用于中心开展协同创新活动和协同创新机制管理运行直接相关的开支,包括中心运行、体制改革、人才引进和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不得用于自设项目、购买设备、工程建设等。同时,注意发挥协同创新的聚集作用,广泛吸纳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和投入。 

第十七条中心负责人应本着实事求是、精打细算的原则,编制切合实际的专项经费预算。中心牵头高校应按照有关规定严格审核经费预算。 

第十八条 中心经费预算包括来源预算与支出预算。来源预算包括用于中心运行的各种不同渠道经费,具体包括从省财政以及中央财政获得的资助、从中心牵头和参与单位获得的资助以及从其他渠道获得的资助。支出预算主要包括中心运行、人才培养、专家聘任、合作与交流、学术会议等等。 

第十九条省中心管理办公室将组织专家或委托第三方对专项经费预算进行评估,资助额度依据评审专家意见和相关的财政、财务制度审核后确定。 

第二十条 省财政专项经费由中心牵头高校集中支付和管理,参与单位研究工作的开支须到牵头高等学校核销。 

第二十一条牵头高校应严格按照国家财政经费管理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将专项经费纳入本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实行专账核算,确保专款专用,自觉接受财政、审计等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二条协同创新中心必须严格按照省批准的经费方案中核定的用途、范围和开支标准使用经费。 

第二十三条专项经费不得用于支付各种罚款、捐款、赞助、投资等项支出,不得用于各种福利性支出,不得用于国家规定禁止列入的其他支出。 

第二十四条省中心管理办公室定期对中心经费使用绩效进行考评。对中心牵头、参加单位或个人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视情节轻重分别采取约谈、书面警告、通报批评、减少拨款、停止拨款、追回已拨经费、撤销中心称号等处理措施。中心的牵头及参与单位应对情节严重的有关人员追究相应责任。 

第五章考核与验收 

第二十五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期间,须保证中心负责人及内部人员的相对稳定。建设期间协同创新中心主任连续半年以上不在岗时,应及时调整并报省中心管理办公室备案。 

第二十六条协同创新中心实行中期检查和期末验收相结合的管理方式,由省中心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或委托第三方开展,重点考察机制体制改革与实施成效。 

第二十七条协同创新中心在培育建设的第三年初,要对前两年的中心运转情况进行中期检查,重点检查中心进展和阶段性目标完成情况。中期检查时,凡未按进度开展工作并取得相应成效的要限期整改,对运行畅通、效益显著而又需要加大支持的,后期将加大支持力度。 

第二十八条协同创新中心在培育建设的第四年末,须向省中心管理办公室提请考核验收,考核重点主要包括目标完成、中心运转、经费使用和质量效益等情况。期末验收时,凡未完成目标任务、质量效益较差的,将取消协同创新中心资格,收回支持经费,并限制该中心牵头高校申报其它协同创新中心;对提前达到预期目标者给予奖励,并对仍有必要持续支持的将在后期计划安排中予以倾斜。 

第二十九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项目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省将限期整改,并视情节轻重予以通报批评或中止立项: 

1.未按规划和计划开展中心建设,体制改革无进展、机制改革无保障、政策措施未到位、中心运行不畅通者; 

2.牵头高校在中心的机构设置、平台支撑、人才引进、项目申报、办公条件等方面支持力度较小,无明显改善者; 

3.中心未按计划开展重大项目协同研究,或没有取得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 

4.牵头高校发生重大变故,中心建设承诺经费不能足额到位,中心难以完成建设者;牵头和参与单位有弄虚作假,截留、挪用、挤占专项经费等违反规定情况者; 

5.无故不接受省对中心的检查、监督、审计和评估者;不能继续实施培育组建计划者。 

第三十条省对完成培育建设的协同创新中心实行动态管理,组织第三方对协同创新中心进行评估。对被评估为优秀和良好的协同创新中心,省将重点给予资金支持和项目倾斜,并择优推荐申报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一条协同创新中心命名统一为“×××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英文名称为“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HenanProvince”。 

协同创新中心公布后,可根据省批复文件刻制协同创新中心印章。 

第三十二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省中心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各高等学校可据此制定相应细则和实施办法。 

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 2013年3月11日印发 

关闭窗口
   
 
 
许昌学院 | 数学与统计学院

版权所有(c)Copyright 许昌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许昌市八一路88号 电话:0374-2968958 邮编: 461000